2: Six dynasties

第一節 犍陀羅藝術與笈多藝術的東漸

犍陀羅藝術
前期:貴霜王朝統治時期,約從公元1世紀初至3世紀中葉,以片巖石雕為主。
後期:薩珊王朝和寄多羅貴霜人統治時期,約從公元3世紀中葉-5世紀末,以泥塑為主。比前期更具古典主義氣質。
貴霜時代犍陀羅佛像開始打破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禁忌,遵循希臘、羅馬雕刻的慣例,仿照希臘、羅馬神像的樣品。
犍陀羅佛陀立像,2-3世紀,片巖,白沙瓦博物館。
犍陀羅佛陀坐像,2-3世紀,片巖,高73厘米,白沙瓦博物館。

笈多藝術
樣式:馬圖拉和薩爾納特,代表印度古典主義最高成就。
馬圖拉樣式:眉毛細長;眼簾低垂;鼻梁筆直,下唇寬厚,耳垂拉長呈矩形,頸部有三道折痕,被稱為“濕衣佛像”。
薩爾納特樣式:比馬圖拉樣式更為單薄,幾乎像玻璃一樣完全透明,僅在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依稀可見幾絲透明衣紋,被稱為“裸體佛像”。
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7世紀。雕塑多屬裸體佛像,壁畫運用凹凸暈染法。
南印度阿馬拉瓦蒂:近似馬圖拉樣式。

東漸的中介
康僧會:三國吳時期祖籍康居的僧人康僧會從交趾來到吳都建業(南京)“設像行道”。
法顯: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經鄯善、於闐而度蔥嶺,歷遊天竺諸國。
宋雲與比丘惠生:北魏孝明帝或胡太後詔遣使者宋雲與比丘惠生從洛陽出發使西域取經,經於闐至烏萇、犍陀羅諸國。
玄奘:玄奘從長安西行求法,經高昌、屈支(龜茲)至梵衍那(巴米揚)、犍陀羅等地。並在那爛陀寺留學5年。

東漸中國西域
南北兩道:南道於闐等地系由犍陀羅中心地區通過克什米爾即迦濕彌羅(罽賓)傳入;北道龜茲等地系由巴米揚一線向東,或由罽賓北上經犍陀羅中心地區至迦畢試,再由迦畢試向東傳入。南道明顯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北道早期較多受到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的影響,中期較多受到印度和波斯藝術的影響,晚期較多受到中國內地藝術的影響。
鄯善:(樓蘭)佛像體現犍陀羅地區希臘化風格佛像的特征。
於闐:呈現印度、波斯與中國因素混合的風格。《合十禮拜的菩薩》:人物造型、服飾和色彩的印度風味異常濃厚。 《龍女》: 佩戴的珠寶飾物尤其是三重串鈴的腰帶都屬於古代印度流行的樣式。勾勒身輪廓和細部的線條,類似中國的鐵線描。
疏勒:在今喀什、巴楚一帶,是西域絲路北道的前站。圖木休克佛陀坐像木雕:具有笈多薩爾納特樣式佛像特征。
龜茲:佛教遺跡以石窟為主,其中克孜爾石窟規模最大。
高昌:內地影響更為強烈。

東漸中國內地
炳靈寺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西秦時期的第169窟,屬於“涼州模式”的典型之一。
曇曜五窟:攝取了犍陀羅佛像的造像傳統或笈多馬圖拉樣式佛像的衣紋表現手法。以三世佛為主,主佛異常高大。雲岡石窟的“平城模式”一再變化,出現了褒衣博帶式服裝和秀骨清像的造型。
“曹衣出水”:是對當時中國西域與內地流行的吸收了印度笈多馬圖拉樣式佛像影響的一種佛像繪畫與雕塑的形容和總結。
張僧繇:類似於阿旃陀壁畫中頻繁使用的凹凸暈染法 。尉遲乙僧和吳道子亦熟悉此法。如屍毗王本生圖。

第二節 東羅馬與薩珊波斯工藝品的輸入

公元363年中國和東羅馬帝國第一次使節往還。 中國境內的東羅馬遺物:金幣和金幣仿制品、金銀器和玻璃器。
玻璃器:這些玻璃器皿都是由北方運來的羅馬制品。鴨嘴形玻璃水註。

薩珊波斯工藝品的輸入
薩珊波斯工藝品對中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藝術和工藝產生重大影響。薩珊波斯藝術的生命超過了王朝存在的年代。
薩珊銀幣:一種國際貨幣在當時流通於東歐、中亞,6世紀時甚至通用於中國河西地區。
出土地區大多位於中西交通要沖及其延長線上。 是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的物證。
薩珊波斯金銀器:有海獸紋、蓮花紋、馴鹿紋等。錘揲技法被移用於瓷器。
織錦:5世紀前後出現,多以聯珠圓圈分隔為各種花紋單元。
吐魯番是出土薩珊波斯風格織錦比較集中的地區。
織錦對隋唐絲織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