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明人的真性情

“真性情”是明代的主線。背後的思想基礎還是以儒家為主,佛學的狂禪與道教的觀點到了儒家之中。
民間的趣向猶其的重要。
與六朝和唐的真不一樣。
先秦-漢 漢-宋 宋以後 分為三個階段
明末有一大批儒生,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的中介。在國家滅亡的狀態之下有更為自覺的文化意識,體現強烈的亡天下的觀念,這樣一種體會使得宋末和明末的文人……,這樣一個過程開始反思這些問題。
元明以降近古思想的主線:心性之學
文人的科舉還在。明代把考試作風往前一步,思想的正確正統性。
意識形態的向心力(xian zhi),在這樣一種情況出現一種革新。
放在了內心的修煉上,是儒家養氣的延續,也是禪宗的內修。 牛毛繭絲,無不辨晰,未必是對的。
黃宗義:明代以來都延續理學,但王陽明至良知是一個大突破。
在王陽明的基礎上,人人可成聖。似乎就是一種宗教。

陽明學: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不要從外面求,讀史什麽都沒有意義了。為什麽人和人不一樣了呢?可能人的成色、斤兩不一樣。一開始延續理學,開始格物。他只是為自己求理學上的一個解脫。莫名其妙就悟了。不去刻意的打坐了,用自然的觀念。有點像蘇軾否定的氛圍。 良知本來就在這里,而王陽明是些演繹。感受的本體就是良知,不斷的用,发散。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知和行是同時发生的,行動在不斷的覺察中,沒有那種超越性的智慧。而王陽明這里是實踐性的智慧,你能選擇。 王陽明事實在達到孔子的道德的高度。可能他是個體的差異,心學到底是不是可以傳授的哲學。
近代有陽明學的擁簇。 我要和外物溝通是把心賦予外物。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 :這些東西是不會變的,人的心靈結構是不會變的。“故必以力行為功夫”不斷由內到外的實踐,知行一定要有本心。有人這是佛教的說法。黃認為佛是沒有天地萬物之理的,你守住你的心就行了,但儒家還要把亁坤整飭起來。
王陽明認為不僅僅像佛教那樣,還要推出天理來。
明代只要抓住陽明學就可以了

“師心”與“師造化” :繪畫美學的變通意識
王履《華山圖序》:但知法在華山,意不知…… :不在哪一家的畫法,(這時家法就出來了),他沒有家法性的東西,人人皆為堯舜,我也可以。
“從其在我乎?”,我就不會有這種法統,要根隨你的本心,該學就學不該學就不學,山有各種形態,畫它的方式也要有各種方法,跟據時事有新的畫法。
不斷的進入神秘體驗當中。他不是刻意的背叛,這並不是刻意學前人而來的。
吾師心,心師目…… :哪一家都沒學,學我家實實在在的東西。

董其昌:文人畫的品位奠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 :就是要不斷去實踐,不斷在肉體生活中增廣見聞,自然在心中形成丘壑。明人其實還重視丘壑,但多在筆墨上體現。
士人作畫,當以…… :這里完全是職業的士人,相對於院體畫就有獨特的趣味,好似懂好似不懂,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東西就太俗了。
我們在唐宋中看到了,自然比神更高,在蘇軾朱中可以看到。
士大夫當窮工極研…… :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師造化。
他還有南北二宗之分。是筆墨上的區別。董其昌對二李的功利上的東西就會被貶。
文人之畫,自王右…… :唐詩最高境界,本來是杜甫的規範的境界。
余謂右丞雲…… :董都在重覆他的觀點
畫欲暗…… :是以筆墨贏丘壑,心學是以個人想象力來營造,是更為重形式,技法。

明人詩歌美學的趨勢
李東陽他要擺脫規範性。
李東陽:……所謂法者…… :宋人的錯誤觀念過於刻意,唐人不刻意。
必待法度既定……野可犯…… :你那台閣體特別好沒什麽意思,你可以野,但是你不要追求俗,明待追求雅俗的區分。
到明代也在講覆古,覆的是盛唐詩。
李夢陽:宋人主理,作理語……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有唐宋派,文必唐宋,不覆唐宋算了。
總之唐代的抒情性更強,宋人主理全是道理,說宋人不要去抒情,教人怎麽寫詩,搞得別人不知道怎麽寫。你要講道理就要有情感。這種句子只體現道理田俗,宋人不行唐人行。

李夢陽:詩的內在情感普遍性
今真詩乃在民間…… :宋人玩過頭了,這個地方更多人認為詩出於民間,它的目的是在反對規範詩學,要抒情達到和的狀態,情感的整合。
其實這種狀態一直存在,文人水平太高,無法突破,文勝質。但宋人越講越麻煩。
故人不必同,同於心…… :作詩的人太多,好的東西反而得不到認可,科舉制使得文人進入規範之中,我們发現明清以來格律詩水平越來越低。
人斤兩可以不一樣,是好人就行。這和康德像。 寫詩要重視心和情的東西。只是人外在的體驗不一樣,最根本的情是不變的,詩可以觀可以情。之前是氣的層面,在這是心了,是純然出於主觀,沒有外在依據。
故遇者因乎情…… :情是取代了氣,被主觀取代。

傳統與“我”:意象的契合
王廷相:言征實則寡…… :詩是以意象為中介引起人的情感。
和李夢陽不一樣。
欲擅…… :強調規範性,你必須不斷師法前人,使我突然悟了,與王陽明很像。
此非取自外者也…… :全都進入我的經驗來,如何和古人保持距離呢,是為我所化,看不出模仿的痕Ji中來,用我的本心去zhuo磨。

“真性情”的民間向度
到南宋有很多民間的,明代很多江湖走卒進入文人行列。
他經過心齋抽出道理,朱恕他是個有追求的人,要砍柴一輩子。
隨機指點農工…… :他是以心學的哲學化俗,不是以前的儒,在民間可以自己設立私墪。
會使每一個人覺得像堯舜一樣。明代文壇政壇出現亂象,是心學的負面效果,心學的下滲不斷的往民間走,明代的人口比宋大幅增長。這些東西以前都是沒有,明代大量的西學進入,王夫之還受過西學影響。心學的勃興是各個地方的雜揉。 民間性是明代的要素

“小說戲曲教”的興起
今要民俗反樸還淳…… :現代劇是和古樂是相通的。音樂是民間風俗是緊密相關的。
民俗風化和音樂是息息相關的。文人團體是自律的團體和民間關系不大。
要有戲曲教,進行戲曲改造,要移風易俗。通過情感的動員使得良知起來就可覆興古樂。
小說演義之書…… :錢大昕小說教,這都是說書人講的,還能不斷重覆,是演繹,當時的說書人非常厲害。臉譜化是讓人有印象的,這叫民眾的基本需求。儒釋道再怎麽普及,也要講義理。所以就給你講義理。

湯顯祖:戲教之為情教
他要搞一個戲教。給你講一個反方面的故事,把虛偉的東西打掉,回歸到原來儒家的東西。

明人的“真性情” 和六朝唐宋美學追求的“真”有何異同? 答:都受到道佛兩家的影響,區別是六朝唐宋的“真”更受老莊影響,建立道體之真,明代的“真性情”受禪宗內修的影響更多。
最終的狀態都與自然之理相通,區別是六朝唐宋的“真”在外,明代的“真”在內,六朝的“真”需要通過行動,慢慢硺磨,明人的“真”是可以頓悟的。 追求的過程都強調情,但六朝的情是以情感物,氣動物,物感人,情感需要外在的氣;明人的情是感受的主體,已經在自己的心中。 都提倡覆古,回到最正統的狀態當中。區別是是學習的對象不同,明人覆唐宋的古。同時“真”的目的也不相同,六朝唐宋最終還是有外在的想要建立秩序的政教追求,明代文人純是內心滿足,同時逐漸下滲民間,人人可求。和六朝唐宋不同,明代的“真”人人皆有,只是斤兩、成色的差別。

疑:感覺文人畫在這里比較奇怪,六朝時期筆墨是外在的,規矩沒有那麽多,明代董其昌說體現在筆墨上,重視形式,最後逐漸走向程式化。

答:董其昌的問題是把筆墨和更高的層次對應接續起來了,這其實是讓立體的畫學變成了平面的畫學,因為人人均把重心放在筆墨上,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進行了更為生活化的理解。
名義上,董其昌強調士人之畫要去俗氣,但實際上帶來的效果必然是宋人曾經遭遇過的問題:越是隔離陳俗,越是把自己封閉為新的“山門”,從而成為後人眼中的新的“俗”。
尤其是刻意通過筆墨構型來造就“雲山霧罩”之感,這會帶來一個錯覺,即“意”的本體不外乎是筆墨所造的這個紙上效果,但至少六朝和唐五代人會覺得主體自身的心靈探索才是關鍵。
傅山就對董其昌的這種刻意“安排”的立場不以為然,下次課會講到

疑:既然真與俗相對立,真在心中,但最終筆墨上還是立南宗為學習對象,這樣也最終會落入俗套吧

答:是的,其實就是主張的提出者自己達到的層次,未嘗適合教學和傳播。有些好的理念一旦出於“開方便法門”的目的而通俗化,就會一下子變質了。所以才會有後人一次又一次的覆古來探索原來本義的沖動。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