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categories

因为这几个月自己不在公开的部落格上更新。这两天才发现博客域名已经过期了,不得已暂时更换域名。

在翻看的文章的时候发现许多内容根本没有发布。同时,感到标签页面逐渐变得杂乱而难以维护。我觉得将文章分层归类是很失败的一件事。

从现在开始合并归类,新发布的文章可以不需要文章归类。

中國美學賞析

憂生和憂世

        憂生是人生觀、自我層面,憂世是世界觀,人間世層面。   

        首先是憂世,是社會性的自我實現。而憂生是進一步的追問我在這個世界怎麽實現自我,投入非政治的心態去創作。

        王國維欣賞李煜的“赤子之心”,能夠建立一種南宋之後沒有的氣象,將他比作釋迦牟尼與基督,是因為他已經超拔出人間世,有一種興亡感,人間和自然的對比帶來了創作的靈感。

        淵源上,中國傳統文人一直都和政治關系密切。先秦儒家就注重“家國天下”的情感倫理,而從屈原“天問”對神話的懷疑,到韓愈的“不鳴則平”、“不期而文”,都體現了這種“憂”,也是創作的靈感來源。他用中國的文人思維推出並解釋了類似尼采“超人”的有極高創造力的境界,這是西方征服自然、不可調和的思維模式所不能提供的。… ...➔➔➔

中國美學史 六 文心雕龍

好好的去讀一下某一個篇章,文心雕龍注,讀的過程中要讀注释。 其實到現在已經不是美學範疇了,叶朗有些地方已經和現在不一樣了。
文心雕龍的意義在於 讀經典 ,學識修養是重要的。美學史的意義是和前人对話,我們不可能一個個朝代的去講。
未講的內容:六朝的書畫美學,更多地講文學問題。
因為文字是最普遍的藝術,由文學來看美學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文是一種創造力,畫詩書都是輔助。

《文心雕龍》作者生平
北方貴族家庭,家道中落,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經典依靠佛寺,梁武帝篤信佛教。後來有反對的聲音。他找了一個當時的達官貴人瀋約,天天給寺庙提文,使得後來只出了這麼一個《文心雕龍》,後來出家了,但你很難讀出有佛學,為什麼沒有什麼佛學理論。

《文心雕龍》的立意
序志篇在最後,講清楚志嚮用意是什麼。
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每個人都有思考,想問題本身就是很美的事,把規律性的東西表示出来,“雕龍”用了一個典故,目的是要達到一個龍的狀態,龍也可是道家的狀態,文心雕龍的目的是把皇帝的東西解释出來,這本书開篇即原道。… ...➔➔➔

吃飯

劇烈的運動不能和太極一起做,兩者的屬性並不相同每次做完之後渾身燥熱難耐,很難靜下心來。有意識地、用心地做一件事現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了某位前輩的經驗。吃什麼其實完全無所謂,一點肉、菜已經完全能满足身體所需,集中营中的人會為湯中的一點豆子而感到高興。關鍵在於怎麼吃,吃的方式,自己是否用心的咀嚼,並吸收每一口营養。
已經很久沒有認真吃一次飯了,每一次進食都是心不在焉。還有上廁所也會拿著手機去。

吃飯、上廁所和睡覺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把這幾件事做好,不僅是尊重生活當中每一天的這些時間,也是讓自己保持在不昏厥的狀態當中,告訴自己真正的活過。

十:明人的真性情

“真性情”是明代的主線。背後的思想基礎還是以儒家為主,佛學的狂禪與道教的觀點到了儒家之中。
民間的趣向猶其的重要。
與六朝和唐的真不一樣。
先秦-漢 漢-宋 宋以後 分為三個階段
明末有一大批儒生,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的中介。在國家滅亡的狀態之下有更為自覺的文化意識,體現強烈的亡天下的觀念,這樣一種體會使得宋末和明末的文人……,這樣一個過程開始反思這些問題。
元明以降近古思想的主線:心性之學
文人的科舉還在。明代把考試作風往前一步,思想的正確正統性。
意識形態的向心力(xian zhi),在這樣一種情況出現一種革新。
放在了內心的修煉上,是儒家養氣的延續,也是禪宗的內修。 牛毛繭絲,無不辨晰,未必是對的。
黃宗義:明代以來都延續理學,但王陽明至良知是一個大突破。
在王陽明的基礎上,人人可成聖。似乎就是一種宗教。

陽明學: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不要從外面求,讀史什麽都沒有意義了。為什麽人和人不一樣了呢?可能人的成色、斤兩不一樣。一開始延續理學,開始格物。他只是為自己求理學上的一個解脫。莫名其妙就悟了。不去刻意的打坐了,用自然的觀念。有點像蘇軾否定的氛圍。… ...➔➔➔

九:復古與文人趣味

南宋
文人想要回到唐代文人的狀態
對於正統文人來說,佛教是很激進的。

在韓愈這里,仁變成外在的博愛,加了新的觀點。 如果不把仁義變成道家的哲學的話語,就無法與道家進行比較。
學而易明 :學習好懂得知識就有智慧嗎?韓愈偷換了概念。
他其實對思想史做了一個改造,是為了與佛老進行鬥爭。
養其根而俟其實:先修身,達到這個境界,(對自己是非常自信的)
要去辯別哪些東西是正統的,(但有些經就是後人編的,還是要強行解釋)
可以把他的美學歸結為:求道,最正統的方式追求的文學。
不可以不養也 :美學之道,尋求一個外在的歸範之道。青年總是要長大的,不斷的區分什麽是正什麽是邪。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處心有道……:把內心做到位了,還可以讓更多的人領悟這個境界,他對於藝術的理解,“文以載道”有人把他的理解為約束,道不是書本上的知識,由道來把文撐起來。

柳宗元:作文之法與歷史傳承意識
故吾每為文章…… :養氣而養心,不斷地在養我的氣,排除錯誤的路徑對我的干擾。把道講通,寫文章的道理。… ...➔➔➔

另一種真實

“我們的藝術的基本目標是將主觀客觀化,而不是將客觀主觀化。”
——古斯塔夫‧卡恩

雷東與莫羅通過主觀的表達引向一種神秘的存在,和中世紀不同,是自我,經驗的東西。

這是背後隱藏的一種真實。

普通人可能認為這個山沒什麽意思,但在賽尚眼里可以坐一個月不動,要表達的做為一個存在物存在的事實。

高更: 心靈的感覺/思考是感覺的奴隸
有很多的東西用語言聲音不能表現,繪畫可以

梵高:我的畫作是痛苦的呼喊,盡管鄉村向日葵的這些畫可能象征著感謝。

他的東西相比高更更趨於存在。

馬蒂斯:把顏色用得更加純

康定斯基:源頭可以找到塞尚,我們可以看到塞尚的方法論,很理性。

英國:康斯泰伯爾,
透納大約是在1850年左右,啟发歐洲大陸的印象派。模糊的感覺。

拉斐爾前派:可以歸納到浪漫主義的框架中去。

羅斯金:我們在畫面中要講一個道理。他有一個樸素的觀念,希望有一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