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ix dynasties

第一节 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的东渐

犍陀罗艺术
前期:贵霜王朝统治时期,约从公元1世纪初至3世纪中叶,以片岩石雕为主。
后期:萨珊王朝和寄多罗贵霜人统治时期,约从公元3世纪中叶-5世纪末,以泥塑为主。比前期更具古典主义气质。
贵霜时代犍陀罗佛像开始打破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禁忌,遵循希腊、罗马雕刻的惯例,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样品。
犍陀罗佛陀立像,2-3世纪,片岩,白沙瓦博物馆。
犍陀罗佛陀坐像,2-3世纪,片岩,高73厘米,白沙瓦博物馆。

笈多艺术
样式:马图拉和萨尔纳特,代表印度古典主义最高成就。
马图拉样式:眉毛细长;眼帘低垂;鼻梁笔直,下唇宽厚,耳垂拉长呈矩形,颈部有三道折痕,被称为“湿衣佛像”。
萨尔纳特样式:比马图拉样式更为单薄,几乎像玻璃一样完全透明,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见几丝透明衣纹,被称为“裸体佛像”。
阿旃陀石窟: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7世纪。雕塑多属裸体佛像,壁画运用凹凸晕染法。
南印度阿马拉瓦蒂:近似马图拉样式。

东渐的中介
康僧会:三国吴时期祖籍康居的僧人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吴都建业(南京)“设像行道”。
法显: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经鄯善、于阗而度葱岭,历游天竺诸国。
宋云与比丘惠生:北魏孝明帝或胡太后诏遣使者宋云与比丘惠生从洛阳出发使西域取经,经于阗至乌苌、犍陀罗诸国。
玄奘:玄奘从长安西行求法,经高昌、屈支(龟兹)至梵衍那(巴米扬)、犍陀罗等地。并在那烂陀寺留学5年。

东渐中国西域
南北两道:南道于阗等地系由犍陀罗中心地区通过克什米尔即迦湿弥罗(罽宾)传入;北道龟兹等地系由巴米扬一线向东,或由罽宾北上经犍陀罗中心地区至迦毕试,再由迦毕试向东传入。南道明显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北道早期较多受到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的影响,中期较多受到印度和波斯艺术的影响,晚期较多受到中国内地艺术的影响。
鄯善:(楼兰)佛像体现犍陀罗地区希腊化风格佛像的特征。
于阗:呈现印度、波斯与中国因素混合的风格。《合十礼拜的菩萨》:人物造型、服饰和色彩的印度风味异常浓厚。 《龙女》: 佩戴的珠宝饰物尤其是三重串铃的腰带都属于古代印度流行的样式。勾勒身轮廓和细部的线条,类似中国的铁线描。
疏勒:在今喀什、巴楚一带,是西域丝路北道的前站。图木休克佛陀坐像木雕:具有笈多萨尔纳特样式佛像特征。
龟兹:佛教遗迹以石窟为主,其中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
高昌:内地影响更为强烈。

东渐中国内地
炳灵寺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西秦时期的第169窟,属于“凉州模式”的典型之一。
昙曜五窟:摄取了犍陀罗佛像的造像传统或笈多马图拉样式佛像的衣纹表现手法。以三世佛为主,主佛异常高大。云冈石窟的“平城模式”一再变化,出现了褒衣博带式服装和秀骨清像的造型。
“曹衣出水”:是对当时中国西域与内地流行的吸收了印度笈多马图拉样式佛像影响的一种佛像绘画与雕塑的形容和总结。
张僧繇:类似于阿旃陀壁画中频繁使用的凹凸晕染法 。尉迟乙僧和吴道子亦熟悉此法。如尸毗王本生图。

第二节 东罗马与萨珊波斯工艺品的输入

公元363年中国和东罗马帝国第一次使节往还。 中国境内的东罗马遗物:金币和金币仿制品、金银器和玻璃器。
玻璃器:这些玻璃器皿都是由北方运来的罗马制品。鸭嘴形玻璃水注。

萨珊波斯工艺品的输入
萨珊波斯工艺品对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艺术和工艺产生重大影响。萨珊波斯艺术的生命超过了王朝存在的年代。
萨珊银币:一种国际货币在当时流通于东欧、中亚,6世纪时甚至通用于中国河西地区。
出土地区大多位于中西交通要冲及其延长线上。 是中国和伊朗文化交流的物证。
萨珊波斯金银器:有海兽纹、莲花纹、驯鹿纹等。锤揲技法被移用于瓷器。
织锦:5世纪前后出现,多以联珠圆圈分隔为各种花纹单元。
吐鲁番是出土萨珊波斯风格织锦比较集中的地区。
织锦对隋唐丝织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