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dynasties

第一节 外来工艺品与佛教艺术的东传

西汉时期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可能的海上航道。
将域外想象为神秘的超自然的世界,激发了社会对于域外物质与文化的兴趣。

民间与西域的交往最早开始于先秦时期
代表:青铜错金银有翼神兽。(或许与中亚、中亚的格里芬形象有关)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对早期欧亚大陆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来自域外的工艺品
器皿
银盒:水滴纹凸瓣,公元前2世纪,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采用锤揲工艺(可能来自古波斯),有的有青铜圈足和饰件。
银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乙区3号墓出土,汉末至魏晋初年,肩部以错金工艺装饰六朵花叶,从风格看有可能是中亚的产品。
玻璃托盏:1-2世纪,广西贵县南斗村出土,浅绿色,还有黄绿色玻璃瓶,均属罗马玻璃制品。

纺织品
壁挂残片: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新疆洛浦县山普拉1号墓出土,上端人头马,下端执矛武士(可能是亚历山大)。
棉布残片:1-2世纪,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白地印蓝花,左下角有手持丰饶角的丰产女神德莫忒尔裸体半身像。(可能来自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
这些考古发现的工艺品,是汉代不同社会阶层与域外交流的见证

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内地工艺品
玉角形杯:公元前2世纪,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可能源于西方的酒器“来通” 。
镀锡银盒:前述外来的水滴纹凸瓣银盒相似,被推定为仿制品。
东汉胡人石雕:2世纪,山东青州出土。胡人石雕以四川、山东最为常见。

佛教艺术的东传
八角石柱:山东沂南北寨东汉墓,2世纪。两尊带项光的立像,与各种仙人和祥瑞并置。
佛塔上的相轮(窣堵波)和中国传统楼阁的结合。
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佛像:四川乐山麻浩东汉崖墓中的佛像,头光、肉髻,著袈裟,结跏趺坐,具有佛像的典型特征。
摇钱树上的佛坐像:四川彭山东崖墓出土,2世纪,树座上和树身上的西王母的形象有时被替换为佛像。
佛塔画像砖:四川什邡白果村,东汉至蜀汉,楼阁上有刹杆、三重露盘、宝珠,是佛教观念和神仙系统的楼阁建筑对接的结果。
特别的文化现象:佛像作为道教偶像杂于道教艺术中。

第二节 汉代艺术在东方各国的传播

越南东山时代
东山时代:公元前至公元二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影响。
汉文化遗物:石斧、青铜制作的鼓、玉质装身具、陶瓷、货币。
东山铜鼓
铜鼓纹样:圆弧纹、锯齿纹、飞鸟纹、船纹、蛙纹。
用途:用于呼唤灵魂的巫术祭仪、用于农耕仪式特别是乞求降雨或者象征著统治者的王权。
河内出土陶瓷:酷似汉代的硬灰陶、也有施透明灰釉的灰釉陶。

朝鲜乐浪时代
乐浪时代:公元前108至313年,属中国统治范围,中心为乐浪郡。
乐浪汉墓:在今平壤,有木椁、砖室两种。
乐浪漆器:保存于木椁墓中,器面多用红、黄、绿三色,绘有人物、动物等。与长沙马王堆汉墓漆器并称为东方漆器双壁。
画像砖:保存于砖室墓中,有神仙思想的动物纹,也有程式化的木口纹。

日本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东京弥生町发现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陶器,下限为公元三百年顷。是伴随水稻生产的铜石并用的文化。铜铎成为该期受中国影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文物。
铜铎:出土于近畿和濑户内海沿线,可能是铜钟和马铎的结合体。按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
铜铎纹样:横带纹、袈裟襷纹、流水纹、凸线带纹。显示了该时代金属工艺的巅峰。
铜铎上的纹样是该时代纹样的集成,有的还是珍贵的绘画。这些绘画以铸成的凸线构成,通过线条表现形象。

日本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公元3-6世纪,受汉墓影响出现封土高大的宏伟坟墓。
铜镜
古坟出土的铜镜类型:“舶入镜”;“仿制镜”;独创意匠的“日式镜”。
直弧纹镜:直线和弧线的巧妙组合。
房屋纹镜:写实表现当时的四种民居。
狩猎纹镜:描绘逐鹿猎手,构图自由气氛活跃。
和歌山八幡神社画像镜:古纹后期作品,表明日本这此时已能全部理解中国镜的形式。
“汉倭奴国王”金印是已知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汉字。
铭文大刀:约438年,出土于熊本县江田古坟。
刀背上刻制铭文并用银镶嵌,被认为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在日本书写的文字。
这种在金属上铭刻的素朴文字,可以说是日本书法的萌芽。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