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明人的真性情

“真性情”是明代的主线。背后的思想基础还是以儒家为主,佛学的狂禅与道教的观点到了儒家之中。
民间的趣向犹其的重要。
与六朝和唐的真不一样。
先秦-汉 汉-宋 宋以后 分为三个阶段
明末有一大批儒生,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中介。在国家灭亡的状态之下有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体现强烈的亡天下的观念,这样一种体会使得宋末和明末的文人……,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反思这些问题。
元明以降近古思想的主线:心性之学
文人的科举还在。明代把考试作风往前一步,思想的正确正统性。
意识形态的向心力(xian zhi),在这样一种情况出现一种革新。
放在了内心的修炼上,是儒家养气的延续,也是禅宗的内修。 牛毛茧丝,无不辨晰,未必是对的。
黄宗义:明代以来都延续理学,但王阳明至良知是一个大突破。
在王阳明的基础上,人人可成圣。似乎就是一种宗教。

阳明学: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不要从外面求,读史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为什么人和人不一样了呢?可能人的成色、斤两不一样。一开始延续理学,开始格物。他只是为自己求理学上的一个解脱。莫名其妙就悟了。不去刻意的打坐了,用自然的观念。有点像苏轼否定的氛围。 良知本来就在这里,而王阳明是些演绎。感受的本体就是良知,不断的用,发散。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行动在不断的觉察中,没有那种超越性的智慧。而王阳明这里是实践性的智慧,你能选择。 王阳明事实在达到孔子的道德的高度。可能他是个体的差异,心学到底是不是可以传授的哲学。
近代有阳明学的拥簇。 我要和外物沟通是把心赋予外物。
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 :这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人的心灵结构是不会变的。“故必以力行为功夫”不断由内到外的实践,知行一定要有本心。有人这是佛教的说法。黄认为佛是没有天地万物之理的,你守住你的心就行了,但儒家还要把亁坤整饬起来。
王阳明认为不仅仅像佛教那样,还要推出天理来。
明代只要抓住阳明学就可以了

“师心”与“师造化” :绘画美学的变通意识
王履《华山图序》:但知法在华山,意不知…… :不在哪一家的画法,(这时家法就出来了),他没有家法性的东西,人人皆为尧舜,我也可以。
“从其在我乎?”,我就不会有这种法统,要根随你的本心,该学就学不该学就不学,山有各种形态,画它的方式也要有各种方法,跟据时事有新的画法。
不断的进入神秘体验当中。他不是刻意的背叛,这并不是刻意学前人而来的。
吾师心,心师目…… :哪一家都没学,学我家实实在在的东西。

董其昌:文人画的品位奠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 :就是要不断去实践,不断在肉体生活中增广见闻,自然在心中形成丘壑。明人其实还重视丘壑,但多在笔墨上体现。
士人作画,当以…… :这里完全是职业的士人,相对于院体画就有独特的趣味,好似懂好似不懂,一看就一目了然的东西就太俗了。
我们在唐宋中看到了,自然比神更高,在苏轼朱中可以看到。
士大夫当穷工极研…… :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师造化。
他还有南北二宗之分。是笔墨上的区别。董其昌对二李的功利上的东西就会被贬。
文人之画,自王右…… :唐诗最高境界,本来是杜甫的规范的境界。
余谓右丞云…… :董都在重复他的观点
画欲暗…… :是以笔墨赢丘壑,心学是以个人想象力来营造,是更为重形式,技法。

明人诗歌美学的趋势
李东阳他要摆脱规范性。
李东阳:……所谓法者…… :宋人的错误观念过于刻意,唐人不刻意。
必待法度既定……野可犯…… :你那台阁体特别好没什么意思,你可以野,但是你不要追求俗,明待追求雅俗的区分。
到明代也在讲覆古,覆的是盛唐诗。
李梦阳:宋人主理,作理语……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有唐宋派,文必唐宋,不覆唐宋算了。
总之唐代的抒情性更强,宋人主理全是道理,说宋人不要去抒情,教人怎么写诗,搞得别人不知道怎么写。你要讲道理就要有情感。这种句子只体现道理田俗,宋人不行唐人行。

李梦阳:诗的内在情感普遍性
今真诗乃在民间…… :宋人玩过头了,这个地方更多人认为诗出于民间,它的目的是在反对规范诗学,要抒情达到和的状态,情感的整合。
其实这种状态一直存在,文人水平太高,无法突破,文胜质。但宋人越讲越麻烦。
故人不必同,同于心…… :作诗的人太多,好的东西反而得不到认可,科举制使得文人进入规范之中,我们发现明清以来格律诗水平越来越低。
人斤两可以不一样,是好人就行。这和康德像。 写诗要重视心和情的东西。只是人外在的体验不一样,最根本的情是不变的,诗可以观可以情。之前是气的层面,在这是心了,是纯然出于主观,没有外在依据。
故遇者因乎情…… :情是取代了气,被主观取代。

传统与“我”:意象的契合
王廷相:言征实则寡…… :诗是以意象为中介引起人的情感。
和李梦阳不一样。
欲擅…… :强调规范性,你必须不断师法前人,使我突然悟了,与王阳明很像。
此非取自外者也…… :全都进入我的经验来,如何和古人保持距离呢,是为我所化,看不出模仿的痕Ji中来,用我的本心去zhuo磨。

“真性情”的民间向度
到南宋有很多民间的,明代很多江湖走卒进入文人行列。
他经过心斋抽出道理,朱恕他是个有追求的人,要砍柴一辈子。
随机指点农工…… :他是以心学的哲学化俗,不是以前的儒,在民间可以自己设立私墪。
会使每一个人觉得像尧舜一样。明代文坛政坛出现乱象,是心学的负面效果,心学的下渗不断的往民间走,明代的人口比宋大幅增长。这些东西以前都是没有,明代大量的西学进入,王夫之还受过西学影响。心学的勃兴是各个地方的杂揉。 民间性是明代的要素

“小说戏曲教”的兴起
今要民俗反朴还淳…… :现代剧是和古乐是相通的。音乐是民间风俗是紧密相关的。
民俗风化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文人团体是自律的团体和民间关系不大。
要有戏曲教,进行戏曲改造,要移风易俗。通过情感的动员使得良知起来就可覆兴古乐。
小说演义之书…… :钱大昕小说教,这都是说书人讲的,还能不断重复,是演绎,当时的说书人非常厉害。脸谱化是让人有印象的,这叫民众的基本需求。儒释道再怎么普及,也要讲义理。所以就给你讲义理。

汤显祖:戏教之为情教
他要搞一个戏教。给你讲一个反方面的故事,把虚伟的东西打掉,回归到原来儒家的东西。

明人的“真性情” 和六朝唐宋美学追求的“真”有何异同? 答:都受到道佛两家的影响,区别是六朝唐宋的“真”更受老庄影响,建立道体之真,明代的“真性情”受禅宗内修的影响更多。
最终的状态都与自然之理相通,区别是六朝唐宋的“真”在外,明代的“真”在内,六朝的“真”需要通过行动,慢慢硺磨,明人的“真”是可以顿悟的。 追求的过程都强调情,但六朝的情是以情感物,气动物,物感人,情感需要外在的气;明人的情是感受的主体,已经在自己的心中。 都提倡覆古,回到最正统的状态当中。区别是是学习的对象不同,明人覆唐宋的古。同时“真”的目的也不相同,六朝唐宋最终还是有外在的想要建立秩序的政教追求,明代文人纯是内心满足,同时逐渐下渗民间,人人可求。和六朝唐宋不同,明代的“真”人人皆有,只是斤两、成色的差别。

疑:感觉文人画在这里比较奇怪,六朝时期笔墨是外在的,规矩没有那麽多,明代董其昌说体现在笔墨上,重视形式,最后逐渐走向程式化。

答:董其昌的问题是把笔墨和更高的层次对应接续起来了,这其实是让立体的画学变成了平面的画学,因为人人均把重心放在笔墨上,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进行了更为生活化的理解。
名义上,董其昌强调士人之画要去俗气,但实际上带来的效果必然是宋人曾经遭遇过的问题:越是隔离陈俗,越是把自己封闭为新的“山门”,从而成为后人眼中的新的“俗”。
尤其是刻意通过笔墨构型来造就“云山雾罩”之感,这会带来一个错觉,即“意”的本体不外乎是笔墨所造的这个纸上效果,但至少六朝和唐五代人会觉得主体自身的心灵探索才是关键。
傅山就对董其昌的这种刻意“安排”的立场不以为然,下次课会讲到

疑:既然真与俗相对立,真在心中,但最终笔墨上还是立南宗为学习对象,这样也最终会落入俗套吧

答:是的,其实就是主张的提出者自己达到的层次,未尝适合教学和传播。有些好的理念一旦出于“开方便法门”的目的而通俗化,就会一下子变质了。所以才会有后人一次又一次的覆古来探索原来本义的冲动。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