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modern art history notes 1

《點石齋畫報》
編者:由吳友如主編,主要作者有吳友如,田子琳,金蟾香,周慕橋。
特點:配合新聞;注重時事;圖文互釋
表現形式:追求傳統技法,汲取明清時期木刻版畫藝術特點,同時採納西洋繪畫透視和人物解剖的特點,新穎活潑,時代氣息強。
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畫報,1884-1898年前後刊出15年,被認為是「中國近百年很好的『畫史』」。
標誌:開啟了圖文並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賞的「畫報體式,是傳播新知識的途徑,又是體現平民趣味的場所;
揭露:滿清封建政權的腐朽統治
反映:《點石齋畫報》所刊4000多幅美術作品,以民主求實的精神,反映19世紀末葉列強侵華史實和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卓絕鬥爭;反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真相畫報》
介紹:由二高創辦,1912-1913出版17期。
宗旨:監督共和政治,調查民生狀態,獎進社會主義,輸入世界智識。
目的:反對袁世凱,利用寫真手法揭露時局真相,震懾反動政敵真實紀錄時事新聞。… ...➔➔➔

5: Education in Public Fine Art Schools

蔡元培與美術教育

蔡元培在留學期間,康德「美的超越性與普遍性」的理念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
1916年辭去教育總長職務
1917年:做「美育代宗教說」演講
他認為美術在變革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向北洋政府建議開辦美術學校
擔任北大校長期間發起成立北大畫法研究會
蔡元培極力支持林鳳眠執掌國立北京藝術學校

從北京美術學校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美育」思潮推動了美術教育的發展,使得美術教育脫離了實業教育的階段。
1918年: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成立,鄭錦任校長
1921年:改稱北京美術專門學校
1925年:增設音樂、戲劇二系,改稱北京藝術專門學校
1927年:奉系時期改稱為京師大學美術專門部
林鳳眠聘請齊白石任教
1934年:教育部令恢復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學校南遷

在林風眠的組織下,1927年5月1日,北京藝專師生聯合社會的進步藝術社團組織了藝術大會,美術系舉辦美術展覽,共展覽了2000餘幅作品,這些作品多抨擊社會、諷刺現實。… ...➔➔➔

4: Emergence of Private Fine Art Schools

第一節 上海美專與劉海粟的美術教育活動

早期上海美專的美術教育

周湘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
1911年:私人美術學校(布景畫傳習所)
1912年:西法繪像補習科
培養的人才:照相布景畫-舞台布景畫-肖像繪製
弟子:王師子,楊清磐,丁悚,張眉蓀

1912年底:劉海粟創辦私人美術學校 (校長烏始光)
1915年:正式定名為上海圖畫美術院
1920年:上海美術學校
1921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1930: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13:舉辦畫展
1918:《美術》創刊。
1919:學校教師組成天馬會;邀請日本畫家石井柏亭講學;組建校董會,有蔡元培、梁啟超、王一亭等知名人士
1923:學校建立藝術協會,建立《藝術》周刊;潘天壽任中國畫系教師。

劉海粟與「 模特兒鬥爭」

1914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第一次使用人體寫生(模特)教學
1915年:上海圖畫美術院開設人體模特兒課程。起用15歲小男孩做人體模特
1917年:舉辦暑期成績展,陳列人體習作素描,引發社會反響。… ...➔➔➔

3: Upsurge in Study Art Aboard and Fine Art Educa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與美術教育

西方文化進入近代中國後,也衝擊著傳統的教育制度,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即派學生赴美留學。1905年,清政府廢棄科舉制度,延續千年的文人傳統升遷之途就此廢棄,留學海外、學習西方文化與知識便成為讀書人新的目標。

日本是學習西方成功的代表,文化語言生活習慣與中國相似,同時日本政府為學生提供種種便利,因此日本成為當時留學生首選的目的地之一。

1906年左右的10年間,赴日留學生達2萬餘人,許多人學成歸國後推動了各地的美術教育,如早期的曾延年、李叔同,曾延年學成回到家鄉四川,擔任成都高等示範學校藝術教職。北京、江蘇、四川為赴日留學大省,這些地區的新式教育發展得更加完備,同時很多學校直接仿照日本教學模式辦學,開設西洋畫科,也聘請日本教員任教習。

留學日本的畫家有,陳師曾、何香凝、高劍父、周湘、陳樹人、陳抱一、張善噂、張大千、豐子愷、劉海粟等。

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與美術教育

關作霖為代表的外銷畫家是最早留學歐洲的畫家,之後留學歐洲的還有李鐵夫、周湘、李毅士等。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民主」、「科學」思潮洗禮下,留學法歐成為風氣,不少人半工半讀,這一時期的代表有林鳳眠、徐悲鴻等。

Title

《文徵明與陳淳繪畫風格比較研究》

選題意義:

文徵明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皆工,早年和中年皆以工細為主,晚年逐漸形成細膩與粗放兩種風格,他對明代文人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陳淳是明代著名畫家,陳淳師從文徵明,在其門下有的很高的聲望,陳淳畫風早年承襲文徵明,中年後形成自己的寫意風格,對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

在沈周去世後,文徵明成為吳門畫派的領導者,因為他使得吳門畫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在培養文氏家族的同時,也與文人交遊、積極傳授繪畫技巧,陳淳就是其中的一員。陳淳早年與文徵明交遊,向他學習書畫詞章,實際上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是到後期他尊師又背師,畫風漸變又突變,以至於文徵明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這也使得陳淳的繪畫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明後期繪畫的新變,擺脫了吳門畫派的束縛,與徐渭一同完成了寫意花鳥畫的變革。… ...➔➔➔

Lu Zhi

吳門畫派的文人畫家都有著和文徵明一樣早年仕儒、晚年隱居不仕的經歷,陸治也不例外。

陸治與文徵明的交往大約於嘉靖二年(1523年)開始,他同文徵明一同交遊,並創作了大量的遊記作品,並學習文氏畫風陸治還與陳淳、王轂祥等同門關係甚好。文徵明和陸治雖然沒有明確的師生關係,但是陸治的早期風格受到文的影響。

陸治的《雪窗易見圖》與文徵明的《溪山深雪圖》用筆節奏、留白十分相似。這種構圖與筆法在王蒙的《具區林屋圖》中也可以找到。可以推測出陸治從文徵明的繪畫風格探索到了王蒙的筆意。

清錢杜《松壺畫憶》中提到在文眾多弟子中,「陸叔平得其奇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