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useology

學期最重要的問題:作為一個個體與這個事物的關係。

新博物館學視野下博物館認知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博物館學的三次研究高潮發生於30、50、80年代

30:世界範圍內第一次研究高潮

50:世界博物館學研究出現第二次高潮,開始成為世界性的事業

20世紀60年代初期,博物館學的活動逐漸獨立並且清晰起來,博物館組織的分類開始基於功能加以區分。

80年代中期,「新博物館學」運動

廣闊的社會背景:20世紀70年代隨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社區主義的發展,人們開始思考,博物館和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新博物館學 理論基礎:除方法與技術外,還要懂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

發展策略:觀眾需要為主,大眾主義,專家參與

展示手法:動態的,採用主題單元展示,內容側重內在與未來,盡量讓觀眾參與,注意娛樂與休閑,多種傳播方式。

人如果只是私密化存在的話,社會是難以進步的。

新博物館學對博物館的多重認識:

博物館可以是不同形式的空間:

「飛地」 人類可以通過這塊飛地領略人類文化遺產。

「聖地」 它有廣闊的歷史時刻的特徵,與宗教有關聯,我們賦予了它極其崇高的地位。「偶像意象」、「治療的潛能」、「儀式化之所」。

「市場主導產業」 文化場所應該成為市場主導的形態。

「殖民化空間」 「展覽是有特權的舞台,展示著自我與『他者』的意象。

藝術博物館:文化表徵的特徵空間 無論是避難所、診所還是監獄等,均是權力和知識關係的體制化的表現。

藝術博物館並非藝術經典的簡單承載體。每一種展品的定奪無不是建立在人的文化認知與判斷之上的。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