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未來

關注了一下信仰和生育率的討論。

和某些人所想像的不一樣,全世界的無神論者比例在1970年到達歷史高點後,人口在逐漸下降。
而以信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主的信教人口在逐漸增加。 這可能和無神論者的低生育率有關。

虔誠的信仰者會有充足的動力生育。

要維持一個完整的能養育子女的家庭,個人是需要為家庭或者所在的社區犧牲的,這就需要某種共同的信仰作為凝結核。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傳統社會通常在教堂結婚。

不要看不起生育很多子女的家庭,因為他們才是未來世界的繼承者。

(轉載)
——————————————————————————————
孩子到哪裡去了?低生育率的具體理由有以下幾個:

1、成本
普遍認為,不生孩子是由於生育的成本比較高。在發達國家,人們認為生育成本比較高,但政府的補貼非常多。在如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讓孩子吃飽喝足沒有任何壓力。成本這一點被反駁。

2、焦慮
所有的經濟危機對生育率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但是很多國家並沒有長時間的經濟下滑,這不可能解釋幾十年來的生育率崩潰。… ...➔➔➔

愛的定義


對於愛,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解釋,如今的人往往將愛定義得比較狹隘。
在CS路易斯的《四種愛》中愛有且僅有以下四種類型,在我看來,這四種愛是有層次高低的:

  1. 神愛:又稱博愛,即上帝之愛。上帝創造萬物,神愛世人,這種愛是對所有人類,是無私、無差別的。
  2. 親愛:即親人之愛。在童年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親人之愛,或者它在漫長的時間下產生。親人之愛和友愛不同,親人可能和我們有著不同的思想、價值觀,但是我們依然能有愛。很多人往往無法理解這種愛,如果無法感受到親人的愛,那麼他是沒有辦法有「神愛」的。
  3. 友愛:即朋友之愛。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或者相似思想、價值觀。知音難覓,我們很難找到知音般的朋友,但是為了某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一起奮鬥,產生的友誼也是寶貴的。如果無法感受到友人的愛,那麼他只能從「情愛」中尋找愛。
  4. 情愛:即情慾之愛。很多人理解的愛止步於此。情愛不需要親愛、友愛的支撐,不甚了解的人之間,都可以產生情愛。這種愛屬於慾望和肉體,它其實是短暫的。起於荷爾蒙的愛,只會隨著慾望消散。
...➔➔➔

中國美學賞析

憂生和憂世

        憂生是人生觀、自我層面,憂世是世界觀,人間世層面。   

        首先是憂世,是社會性的自我實現。而憂生是進一步的追問我在這個世界怎麽實現自我,投入非政治的心態去創作。

        王國維欣賞李煜的「赤子之心」,能夠建立一種南宋之後沒有的氣象,將他比作釋迦牟尼與基督,是因為他已經超拔出人間世,有一種興亡感,人間和自然的對比帶來了創作的靈感。

        淵源上,中國傳統文人一直都和政治關系密切。先秦儒家就注重「家國天下」的情感倫理,而從屈原「天問」對神話的懷疑,到韓愈的「不鳴則平」、「不期而文」,都體現了這種「憂」,也是創作的靈感來源。他用中國的文人思維推出並解釋了類似尼采「超人」的有極高創造力的境界,這是西方征服自然、不可調和的思維模式所不能提供的。… ...➔➔➔

中國美學史 六 文心雕龍

好好的去讀一下某一個篇章,文心雕龍注,讀的過程中要讀注釋。 其實到現在已經不是美學範疇了,葉朗有些地方已經和現在不一樣了。
文心雕龍的意義在於 讀經典 ,學識修養是重要的。美學史的意義是和前人對話,我們不可能一個個朝代的去講。
未講的內容:六朝的書畫美學,更多地講文學問題。
因為文字是最普遍的藝術,由文學來看美學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文是一種創造力,畫詩書都是輔助。

《文心雕龍》作者生平
北方貴族家庭,家道中落,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經典依靠佛寺,梁武帝篤信佛教。後來有反對的聲音。他找了一個當時的達官貴人瀋約,天天給寺廟提文,使得後來只出了這麼一個《文心雕龍》,後來出家了,但你很難讀出有佛學,為什麼沒有什麼佛學理論。

《文心雕龍》的立意
序志篇在最後,講清楚志嚮用意是什麼。
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每個人都有思考,想問題本身就是很美的事,把規律性的東西表示出來,「雕龍」用了一個典故,目的是要達到一個龍的狀態,龍也可是道家的狀態,文心雕龍的目的是把皇帝的東西解釋出來,這本書開篇即原道。… ...➔➔➔

十:明人的真性情

「真性情」是明代的主線。背後的思想基礎還是以儒家為主,佛學的狂禪與道教的觀點到了儒家之中。
民間的趣向猶其的重要。
與六朝和唐的真不一樣。
先秦-漢 漢-宋 宋以後 分為三個階段
明末有一大批儒生,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的中介。在國家滅亡的狀態之下有更為自覺的文化意識,體現強烈的亡天下的觀念,這樣一種體會使得宋末和明末的文人……,這樣一個過程開始反思這些問題。
元明以降近古思想的主線:心性之學
文人的科舉還在。明代把考試作風往前一步,思想的正確正統性。
意識形態的向心力(xian zhi),在這樣一種情況出現一種革新。
放在了內心的修煉上,是儒家養氣的延續,也是禪宗的內修。 牛毛繭絲,無不辨晰,未必是對的。
黃宗義:明代以來都延續理學,但王陽明至良知是一個大突破。
在王陽明的基礎上,人人可成聖。似乎就是一種宗教。

陽明學: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不要從外面求,讀史什麽都沒有意義了。為什麽人和人不一樣了呢?可能人的成色、斤兩不一樣。一開始延續理學,開始格物。他只是為自己求理學上的一個解脫。莫名其妙就悟了。不去刻意的打坐了,用自然的觀念。有點像蘇軾否定的氛圍。… ...➔➔➔

questions about aesthetics

(1)什麽是「規範詩學」?你認為其對於藝術創作有什麽積極意義?
是一種文學規範,研究「如何寫」詩歌的問題,是從語言的角度對詩歌的創作提出了一系列形式上的規範。
詩歌語言不斷的鍛造與錘煉,變得更加爽朗、凝煉。「規範詩學」蘊含的變通之術,為詩人的個性抒展開啟了門戶。同時也是文學理論和文學形式上的頁獻。
(2)《滄浪詩話》是不是「神韻說」?正反觀點各自的依據是什麽?
從文中的觀點來看,不是「神韻說」。「第一義之悟」和「透徹之悟」是對同一等級詩歌的不同表述,並非各有格調、神韻之二義;「興趣」與「神韻」不是一個含義,錢鐘書所謂「詩之有神韻者……」的引用,將興趣置換成了神韻;同時「以禪喻詩」的角度來看,別字理解也有誤,實質上是「教外別傳」的「別」,「別趣」實際上是不尚義理惟在興致的趣味。嚴羽的「妙悟」主要是為了把詩的創作與參禪進行類比,並沒有把禪與詩的一切進行類比,王魚洋將「以禪喻詩」變成「字字入禪,這種說法只是王漁洋所倡導的。

冷靜

可能我對這次的疫情過於恐慌了。

這幾天出門,街上基本沒有什麼人,遇見的人也是戴上口罩把自己捂嚴實的。自己去過的最熱鬧的地方應該就是超市了。戶外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冷清,大概其他地方都是這個情況。我會離別人很遠,生怕遇上瘟神被感染。

網上流言四起,遣責不戴口罩的長輩。很多人不相信官方的確診數和死亡率,各種數字都有,人心惶惶。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瘟疫。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雖然已經克服了鼠疫、天花等恐怖的傳染病,依然有著對「瘟疫流行,十室九空」、疾病、死亡的恐懼。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傳染病的流行,或著對上次的SARS只有著模糊的印象,那麼恐懼和心理衝擊會更大一些。

可是仔細想想,這是否真的會是一次像黑死病一樣的災難,可能並不是:

上一次給人類造成重大災難的傳染病並不是SARS,而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僅一種流感就造成了幾千萬人的死亡,平均死亡率在2.5%-5%,同時對年輕人的危害更大。相比之下,SARS有15%的死亡率,只有幾千人受到感染。這次的肺炎雖然傳染性很強,但目前的情況來看嚴重程度不如SARS,對免疫力強的人危害並不大。… ...➔➔➔

第一講

李茂森

[private container=”span”][email protected][/private]

一、經驗之談

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

五點感言: 尊德行道問學;為生活而學習;我思,故我在;我素,故我行;用心,則快樂。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我素,故我行:有一顆平常心。

二、學會思考

見微知著,在細小的地方發現問題,思維懶惰和熟視無睹的問題。

三、課程構思

倫理思想廣泛滲透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心裡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是人類生活的靈魂,是人類智慧中的精華部分。

怎樣用倫理學來解釋和解決新問題

什麼是倫理學?什麼是新問題?

問題:博物館在舉辦展覽的時候,迎合觀眾迎合市場的現象。

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要有科學精神;要有邏輯

考核方式:1、課堂出勤:30% 2、論文寫作:40% … ...➔➔➔

以儒行惡

「秦漢以降,堯舜三王,周公孔子之道,未嘗一日行於天地之間。」

聽到這句話我被深深觸動。這就奇怪了,中國古代不就是以儒治理天下嗎?朱熹為什麼這麼說?

當對歷史了解得深入,就會慢慢發現,自董仲舒作《天人三策》以來,真正信仰儒學想要實踐儒學政治思想的人從來就沒有好下場。

統治者宣傳儒家話語,利用法家思想,以國家暴力機器作為後盾,構建意識形態,目的就是為了統治和維護王朝。

其實國家話語、暴力機器、和意識形態這三者都和信仰沒有關係。

兩千年以來,中國發生的大殺戮、群體滅絕不絕於耳,上至霍去病坑殺八千匈奴、下至乾隆屠滅准葛爾,哪個不是在輝煌的官方話語中做的事呢?越往後越是以儒教話語來歌頌這些事,利用儒家行惡,維護統治(看到有人寫的古代小說,也都是宮斗劇那套)。中國真正信仰儒家的人都是被打壓的,可能其中真正的內核自從秦漢早已散失殆盡,能夠建立的根基已經無法存在。因此有些古人的行為今人完全不能理解。到當朝就愈發衰落,已經需要其他思想構建意識形態了。